儿子差点得了抑郁症,我才发现:新冠一代的孩子,正经历最严重的次生灾害……
后疫情时代,孩子的心理健康正面临严重挑战。
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积极的环境,让孩子保持乐观心态,是父母们现在最紧迫的任务。
从2020年算起,我家娃零零碎碎上了近一年半的网课。当家长在关心孩子的网课效果、学习成绩时,还需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、习惯和情绪等是否有异常。
2019年,我儿子上小学二年级。他门门功课优秀,还是副班长。老师给他的评价:成绩优异、阳光乐观、勤奋上进、人缘好。自从频繁的居家网课开始,儿子整个人慢慢在发生变化。先是上网课频频走神,注意力不集中,作业也写得潦草,好几次都被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。
以前吃饭的时候,儿子总是叽叽喳喳说着学校的趣事;可网课开始,他总是面无表情埋头吃饭,明显感觉到整个人周身都是低气压。后来有一天,儿子的语文老师突然私聊我,给我看了儿子最近的几篇周记。里面有几句话让人胆战心惊:
“今天天气阴,就像我心情不好……”
“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……”
“网课网课,学习还有什么意思!”
我坐不住了,带着儿子去看了心理医生。拿到诊断结果的那一刻,我的内心真是五味杂陈,眼泪止不住往下流:轻度抑郁!孩子爸爸在一旁安慰我:好在只是轻度抑郁,没关系的,儿子一定会好起来!我擦干眼泪,重重点了点头。
确诊之后的那段时间,我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中。这么多年,我自认为是个认真负责的妈妈,平常我们夫妻俩也很尊重孩子,从不轻易打骂他。好好的孩子,怎么就说病就病了呢?
为了找回曾经那个开朗优秀的儿子,我开始翻阅各种资料。这才发现,自从疫情发生之后,这一代孩子都深受其害,正面临着严重的“新冠次生灾害”:
疫情期间,孩子焦虑、抑郁、情绪失控的现象,都呈现上升趋势。而随着居家时间越来越长,焦虑也在逐渐增长。大规模社会活动的停止造成了社会隔离,2022年11月,新华社调查了三十多万中国的中小学生,发现心理问题的伤害上升很多。
尤其是在疫情后时代的孩子们,出现了“四无”:
我一对照,这和儿子的症状不谋而合!自从上网课后,他就学习不主动、心情低落,对各种事情都没有兴趣。我后悔不已,一直以来,我都把目光放在儿子的学习、以及身体健康上。却早已忽视在疫情下,儿子不知不觉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炸弹。
孩子抑郁了,当下环境是一方面,但最重要的,一定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。我在咨询心理医生的建议后,结合儿子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几点调整和改变。今天也分享给大家,希望各位父母能有所借鉴:
1、父母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,情绪稳定。
2、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。
3、多陪孩子运动。
4、丰富学习以外的乐趣
这一代孩子真的很不容易!他们小小年纪就经历了疫情,接下来更可能要与病毒长久共存。多关心孩子,提前帮孩子做好心理“防疫”,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。同时也提醒大家,如果发现孩子心理异常,比如暴躁易怒、叛逆、情绪低落,无来由哭泣等表现,一定要引起重视。这些通常是抑郁的征兆!一定带孩子找心理老师或者去医院诊断治疗。
在后疫情当下,心理健康比一切都重要,家长一定要放低期望值,让孩子们在困境中感到被爱和安全,孩子才会有韧性,才会愿意去学习。
愿我们都能目送孩子走出泥沼,走向明媚的未来!